《iGER 通訊》第四期
{{#subject}} 《iGER 通訊》第四期 2025 年 03 月 31 日 編者的話 在數位時代的快速變革中,通識教育的角色愈發重要。本期我們聚焦通識教育與AI創新教學,探討如何培養學生適應變化、批判思考、持續學習的能力,在變動的世界中保持韌性。 《報導者》營運長李雪莉提醒我們,通識教育並非只是「營養學分」,而是幫助學生建立多元思考框架,打造熱情與呼吸的空間。 政大李蔡彥校長指出AI時代更需「非AI素養」—批判思維與人文關懷;劉柏宏教授提出「通識A&I Give me 5!」概念,融合通識教育的發展與教師扮演的角色與策略;黃俊儒教授則強調通識教育應培養認知與非認知能力的交織。 本期亦介紹「性別與當代臺灣家庭」特色課程如何透過互動式教學促進學生反思,以及中山大學西灣學院培育「斜槓青年」的經驗。 通識教育不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培養學生適應未來、自由發展的關鍵,期待各校通識教育持續創新,為學生打造更豐富的學習體驗。 【有力觀點】 用通識教育打造熱情與呼吸的空間 ― 專訪《報導者》營運長李雪莉 通識教育與職涯發展的關聯,在於它培養跨界思考的能力。通識教育並非僅是補充專業知識的「營養學分」,而是幫助學生建立多元思考框架的基石。 「我們應該要讀詩,要讀小說,要讀文學,因為這些能讓我們用不同的概念去思考那些習以為常的事物。」 深入瞭解 【本期專題】 通識課程與AI創新教學 從AI素養到創新教學:通識課程的變革與挑戰 「通識課程與AI創新教學」研習由政大李蔡彥校長致詞,強調AI技術突顯「非AI素養」— 批判思維與人文關懷的重要性。陳淑敏教授解析國際AI素養架構,引用UNESCO教師AI能力架構,提倡外顯化學習活動與以人為本原則。鍾志鴻副教授介紹AI教學工具,主張引導學生善用AI並培養獨立思考。劉柏宏教授闡述通識課程應具「貫穿」與「SPAN」特性,提出「通識A&I Give me 5!」概念,強調融合五個「A」與五個「I」的核心要素,建構有機學習歷程,助學生實現無限可能。 深入瞭解 通識課程的A&I/劉柏宏 五個A代表通識教育的階段和目標:「Appeal(訴求)」是明確提出課程主題訴求,展現其價值;「Aspire(渴望)」是激發學生對知識的渴望和學習動機;「Articulate(連結)」是幫助學生連結不同領域知識;「Aw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