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iGER 通訊》第四期

圖片
{{#subject}} 《iGER 通訊》第四期 2025 年 03 月 31 日 編者的話 在數位時代的快速變革中,通識教育的角色愈發重要。本期我們聚焦通識教育與AI創新教學,探討如何培養學生適應變化、批判思考、持續學習的能力,在變動的世界中保持韌性。 《報導者》營運長李雪莉提醒我們,通識教育並非只是「營養學分」,而是幫助學生建立多元思考框架,打造熱情與呼吸的空間。 政大李蔡彥校長指出AI時代更需「非AI素養」—批判思維與人文關懷;劉柏宏教授提出「通識A&I Give me 5!」概念,融合通識教育的發展與教師扮演的角色與策略;黃俊儒教授則強調通識教育應培養認知與非認知能力的交織。 本期亦介紹「性別與當代臺灣家庭」特色課程如何透過互動式教學促進學生反思,以及中山大學西灣學院培育「斜槓青年」的經驗。 通識教育不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培養學生適應未來、自由發展的關鍵,期待各校通識教育持續創新,為學生打造更豐富的學習體驗。 【有力觀點】 用通識教育打造熱情與呼吸的空間 ― 專訪《報導者》營運長李雪莉 通識教育與職涯發展的關聯,在於它培養跨界思考的能力。通識教育並非僅是補充專業知識的「營養學分」,而是幫助學生建立多元思考框架的基石。 「我們應該要讀詩,要讀小說,要讀文學,因為這些能讓我們用不同的概念去思考那些習以為常的事物。」 深入瞭解 【本期專題】 通識課程與AI創新教學 從AI素養到創新教學:通識課程的變革與挑戰 「通識課程與AI創新教學」研習由政大李蔡彥校長致詞,強調AI技術突顯「非AI素養」— 批判思維與人文關懷的重要性。陳淑敏教授解析國際AI素養架構,引用UNESCO教師AI能力架構,提倡外顯化學習活動與以人為本原則。鍾志鴻副教授介紹AI教學工具,主張引導學生善用AI並培養獨立思考。劉柏宏教授闡述通識課程應具「貫穿」與「SPAN」特性,提出「通識A&I Give me 5!」概念,強調融合五個「A」與五個「I」的核心要素,建構有機學習歷程,助學生實現無限可能。 深入瞭解 通識課程的A&I/劉柏宏  五個A代表通識教育的階段和目標:「Appeal(訴求)」是明確提出課程主題訴求,展現其價值;「Aspire(渴望)」是激發學生對知識的渴望和學習動機;「Articulate(連結)」是幫助學生連結不同領域知識;「Awar...

《iGER 通訊》第三期

圖片
{{#subject}} 《iGER 通訊》第三期 2025 年 02 月 17 日 編者的話 本期以「AI時代的通識教育與人才培育」開篇,探討在教育典範轉移的當下,通識教育應如何發揮其關鍵角色,培育具備持續學習與獨立思考能力的新世代人才。接著,特別邀請大家關注即將上線的 IGER-Courses,這個混合式遠距課程平台匯集了多元化的通識教育數位典範課程:從焦傳金教授的「當代認知神經科學」、邱佳慧與王明旭老師共授的「新生專題:設計人生」,到鄒忠毅老師創新的「AI 運用規劃師」。各校通識中心可依需求選擇適合的方案,靈活運用這些教學資源。 教學創新方面,OpenEdu-iGER 帶來「敏捷方法」課程,為團隊管理提供了實用的解決方案,而交通安全與生命教育的課程設計,則將生命教育的內涵與學生的生活世界連結,展現理論與生活實踐的創新整合。本期的優良實務學校系列,介紹逢甲大學如何以人文為基礎,透過課程改革與多元活動,展現了培育現代公民的創新作為。《博觀通識:私立大學》的出版,完整記錄了11所私立大學在通識教育上的特色發展,為各校提供了寶貴的參考。 在新的學期開始,我們誠摯地邀請大家在這個知識快速更迭的時代,持續攜手探索通識教育的創新可能! 【有力觀點】 AI時代的通識教育與人才培育 AI的發展為教育帶來了典範轉移的契機。在這個轉變的過程中,通識教育的角色愈發重要。它不僅幫助學生建立跨領域視野,更培養他們在AI時代所需的核心能力:持續學習、獨立思考與創新應用的能力,面對快速變遷的科技環境,這些能力的重要性遠勝於特定的技術知識。 深入瞭解 【數位典範課程】 IGER-Courses 即將上線 IGER-Courses提供符合通識中心需求且更為彈性的混合式遠距課程,內容包括: 一、教育部常年重點推動之主題式數位miro策展,如性別平等教育、媒體識讀教育、交通安全教育等,各校通識中心可以直接延伸策展資源,作為校內學習使用; 二、無償優質混合式典範遠距課程,114學年度將推出叫好又叫座的優質通識課程,包含焦傳金教授之「當代認知神經科學:腦與心智」、邱佳慧老師與王明旭老師共授之「新生專題:設計人生」、連啟元老師的「日常生活與傳統文化脈絡」,另外,鄒忠毅老師新開的「AI運用規劃師」,將帶你養一個專屬自己的AI小精靈! iGER團隊提供無痕方案、鏡像方案、大衛星方案、小衛星方案等四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