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GER 通訊》第七期 取得連結 Facebook X Pinterest 以電子郵件傳送 其他應用程式 {{#subject}}《iGER 通訊》第七期 2025 年 07 月 15 日 編者的話 本期《iGER 通訊》以「通識教育的轉型與創新」為主軸,深入探討當前高等教育中通識教育面臨的挑戰與機遇。在「有力觀點」專欄中,淡江大學劉金源講座教授針對通識教育的組織形式提出深刻見解,強調無論採用何種模式,關鍵在於資源投入與教師的熱情,這為我們思考通識教育的未來發展提供了重要指引。在主題文章部分,從臺師大與屏東大學的實踐經驗中,我們看到改革需要明確動機與因時因地的策略;虎尾科大的轉型故事提醒我們,危機往往也是契機,可促使通識教育重新思考自身定位;而中山大學、明志科大、臺科大的訪談則揭示了「有錢有人」與主事者的重要性。特別值得關注的是,本期推出的「資訊科技素養」教學模組,結合生成式AI與數位學習,為後108課綱時代的教學創新提供了實用工具。這些模組不僅能提升學習動機,更能減輕教師負擔,是數位轉型下的創新解方。同時,我們也介紹了「108課綱×通識教育之教學實踐工作坊」,協助教師釐清並修訂素養導向教學規劃,從激發問題意識到建構學習系統,提供了完整的教學實踐指引。通識教育正處於轉型的關鍵時刻,需要我們以開放的心態擁抱變革,同時堅守教育的本質與使命,期待本期內容能為各位讀者帶來啟發與思考。【有力觀點】 通識教育的定位與精進 劉金源(淡江大學講座教授)關於通識教育的組織形式,學界存在實體與虛級兩種模式的討論。實體模式能夠集中資源和師資,虛級模式則能更好地整合全校各系所的教學能量。關鍵在於:無論採用哪種模式,都需要資源投入以及參與教師是否願意投入通識教育。 深入瞭解 【本期專題】 通識中心的轉型與創新 通識教育改革與創新:臺師大、屏東大學的實踐經驗 從臺師大與屏東大學的經驗可以看出,通識教育改革沒有標準答案,但都需要明確的改革動機,基於對教育的熱情和對現狀問題的深刻認知。臺師大在二級單位框架下透過收回開課權重塑通識教育,屏東大學則透過組織重整來整合資源,展現了因時因地的不同策略。兩校的改革都展現前瞻性的規劃思維,不只解決當前問題,更為未來發展奠定基礎。鄭怡庭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通識教育中心主任 林彥廷 國立屏東大學大武山學院院長 深入了解 永續發展目標學的啟動:虎尾科大通識教育的轉型 康世昊 / 虎尾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主任兼永續發展處大學社會責任中心主任 虎尾科大通識教育中心的轉型契機源於一項危機。在前年,高教深耕計畫要求各校提出特色,學校提出了永續發展,並成立永續發展處。然而,某些主管單方面認為乾脆直接把通識教育中心併到永續發展處下面。這個提議被寫入高教深耕計畫書中,這讓大家意識到通識教育可能會失去原有的主體性,變得邊緣化,開始產生了危機感。 深入了解 通識教育的組織變革與創新 影片訪談了國立中山大學西灣學院、明志科技大學、國立臺灣科技大學城南學院,從其實踐經驗中發現,通識教育的變革需要有錢有人,主事者如何讓方向往前走到目標是關鍵。王宏仁院長 國立中山大學西灣學院 蒲彥光主任 明志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李思穎院長 國立臺灣科技大學城南學院 深入了解 【優良實務學校特別報導系列】 高雄科技大學通識教育的新轉機 高科大一方面在組織上以「共同教育學院」統攝博雅教育(通識課程)、基礎教育(如中文、數學、物理等)、外語教育(英文),一方面透過課程架構,設計了保留三校特色的「核心課程」,同時回應學生需求,提出更多元彈性的自由選修、微學分、微學程等,建構具有高科大特色的通識教育型態。 深入了解 【資訊科技素養】教學模組上線! 生成式AI × 數位學習夥伴 本模組引導教師運用方便取得之雲端服務,例如: LINE 平台、Google Cloud 與 OpenAI API 等,建立課程專屬AI學習夥伴,以與課程相關之內容回應學生,延伸課堂互動、強化自主學習,適用於各類學科,不僅可提升學習動機,且可減輕教師負擔,是後108課綱下數位學習支持的創新解方。 深入瞭解 資訊科技 × 自我覺察 模組包含自我覺察練習活動與運用自我覺察紀錄實作資料分析專題,適用於通識與資料分析入門課程。學生將從自身經驗出發進行資料分析與視覺化,深化學習動機與自主性,提升資訊素養、資料分析力與自我認識,以回應108課綱所倡導的「自發、互動、共好」核心理念。 深入瞭解 【108課綱】 通識教育之教學實踐工作坊 「108課綱×通識教育之教學實踐工作坊」協助參與教師釐清並修訂所授課程的素養導向教學規劃與實踐。包括:激發問題意識,連結學習經驗、掌握學科核心概念,對應真實情境、強化任務導向,拓展多元表現、建構資源網絡,發展學習系統。 深入了解 【活動預告】 界而無界—全國通識教育教師交流會 盛夏時節漫步林間,您將感受大自然如何引領我們進入靈魂的「閒暇」狀態,重拾內在的寧靜與平衡,而創造一個讓思想自由流動的空間,一個與同道相遇、與自我對話、與自然融合的空間,正是本次交流會的初衷。 深入瞭解 臉書: https://www.facebook.com/iger.edu官網: https://iger.pro.edu.tw/電子信箱: iger.edu@gmail.com地址:國立政治大學 臺北市文山區指南路二段64號藝文中心3樓創意實驗室 取得連結 Facebook X Pinterest 以電子郵件傳送 其他應用程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