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GER 通訊》第八期

{{#subject}}
教育部提升大學通識教育中程計畫
《iGER 通訊》第八期
2025 年 08 月 22 日
編者的話

七月盛夏,來自全國各地的通識教育工作者齊聚政治大學,參與「界而無界—全國通識教師交流會」。這個充滿哲思的主題,正呼應著當代通識教育的挑戰與機遇:如何在學科界限中,開創跨域融通的教育新視野。


《iGER通訊》將於本期、下期陸續刊出這場教育饗宴的精彩內容。從梁賡義院士對通識教育急迫性的深刻省思,到三位傑通教師的精彩短講:陳建良老師以經濟學模型說明古代與現代、西方與臺灣的生活經驗,王維君老師透過音樂實作培養學生感性表達,焦傳金老師運用科技翻轉大班教學,每一場分享都展現了通識教育的無限可能。


論壇內容同樣精彩,從行政主管與教師的對話協調,到多元升等的困境突破,從永續發展教育的跨界實踐,到大學社會責任的深度思辨,每個議題都觸及通識教育發展的核心。


我們也收錄了與會夥伴的真摯回饋,從許立宏主任的深刻啟發,到陳光紫主任對未來藍圖的期待,從紀俊龍主任「連升十級內力」的生動比喻,到倪珮珊秘書對iGER社群的溫暖感動,每一份回饋都見證了這場交流會的深遠影響。

這些珍貴的經驗分享與思辨對話,正是通識教育「界而無界」精神的最佳體現,期待藉由這些對話能為臺灣通識教育開創更寬廣的新境界。

【有力觀點】
通識教育:省思與淺見/梁賡義

社會快速變遷凸顯了通識教育的重要性,關鍵是各大學是否都有這樣的認知?全人教育強調以人為本,落實的關鍵在於主事者的認知與重視。

深入瞭解
【本期專題】
界而無界—全國通識教師交流會
這頓飯,我們聊通識

有多少所學校,就有多少條通識之路,我們不只要說出困境,更要彼此學習、重新想像,這是一場沒有標準答案的對話,但每說一次,就多一種可能。讓我們坐下來聊通識,讓更多可能持續發生。

觀賞影片
論壇報導(一)

高教環境變化急遽,通識教師面臨諸多挑戰,今年iGER首次舉辦全國通識教師交流會,邀請國立勤益科技大學基礎通識教育中心終身特聘教授劉柏宏擔任總召集人,列出八項討論議題。


八大議題聚焦於四個重點,一是通識教師關心的自身議題:多元升等與教學實踐研究計畫的困境;二是通識主管與老師關心的議題:行政主管端與教師端的對話、通識中心的轉型與創新;三是通識如何面向社會:ESG 觸媒:通識教育跨界永續發展教育、地方學與在地知識建構、通識教育與大學社會責任、當代社會關懷的通識課程;最後則是通識如何面向未來科技:人文意義如何生成?哲學批判思維×AI。


前兩個重點與教師自身發展相關,後兩個重點則有關社會利益,如此正符應教育的目的:「發展自我、成就社會」。


本期通訊將首先刊出前四場論壇的摘要紀錄,以饗讀者。

論壇主持人:鄒忠毅/中國文化大學光電物理系教授兼共同科目與通識教育中心主任

論壇引言人: 蔡蕙如/南臺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教授兼主任、張松年/宜蘭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兼主任

論壇主持人:王維君/國立台灣科技大學人文社會學科教授

論壇引言人:王玫/東南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教授、李懿純/大同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

論壇主持人:何昕家/國立臺中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兼永續發展辦公室主任

論壇引言人:林宜陵/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兼華語中心代理主任、尹崇恩/東吳大學專技副教授

論壇主持人:陳明柔/靜宜大學臺灣文學系教授兼通識教育中心主任

論壇引言人:楊智其/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土木工程系副教授、陳美珠/南臺科技大學高齡福祉服務系副教授兼社會責任暨環境永續中心主任

【通識教育前線】
全國通識教師交流會回饋文

許立宏/臺灣體育運動大學通識教育中心主任

這次政大舉辦的全國通識教師交流會讓我深受啟發。主辦單位巧妙地以「界而無界」為主題,鼓勵教師跳脫傳統框架,特別是梁賡義教授的演講,讓我們深刻理解到通識教育推動「無遠弗屆」的重要性。


陳光紫/玄奘大學通識中心主任

這次界而無界通識教師交流會藉由不同議題討論,讓夥伴們腦力激盪,增加了對話的深度與廣度,讓大家對未來通識藍圖有更明確的脈絡。


紀俊龍/大同大學通識教育中心主任

非常開心能參與本次的通識教育交流活動,透過論壇,引導啟發與會者思辨、內化、構想、實踐通識教育多元向度發展之可能性,對於通識教育工作者而言,猶如連升十級內力的寶物能源。


倪珮珊/銘傳大學通識教育中心秘書

從 2023 年開始,我有幸參加 iGER 主辦的活動。iGER 對我來說,不只是知識的分享平台,更是一個讓彼此經驗交織、共同成長的社群。我相信,這樣的連結,會讓我們的教育環境更好、更溫暖。

深入了解
教育部提升大學通識教育中程計畫
電子信箱: iger.edu@gmail.com
地址:國立政治大學 臺北市文山區指南路二段64號藝文中心3樓創意實驗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