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GER 通訊》第四期

{{#subject}}
教育部提升大學通識教育中程計畫
《iGER 通訊》第四期
2025 年 03 月 31 日
編者的話
在數位時代的快速變革中,通識教育的角色愈發重要。本期我們聚焦通識教育與AI創新教學,探討如何培養學生適應變化、批判思考、持續學習的能力,在變動的世界中保持韌性。

《報導者》營運長李雪莉提醒我們,通識教育並非只是「營養學分」,而是幫助學生建立多元思考框架,打造熱情與呼吸的空間。

政大李蔡彥校長指出AI時代更需「非AI素養」—批判思維與人文關懷;劉柏宏教授提出「通識A&I Give me 5!」概念,融合通識教育的發展與教師扮演的角色與策略;黃俊儒教授則強調通識教育應培養認知與非認知能力的交織。

本期亦介紹「性別與當代臺灣家庭」特色課程如何透過互動式教學促進學生反思,以及中山大學西灣學院培育「斜槓青年」的經驗。

通識教育不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培養學生適應未來、自由發展的關鍵,期待各校通識教育持續創新,為學生打造更豐富的學習體驗。
【有力觀點】
用通識教育打造熱情與呼吸的空間
― 專訪《報導者》營運長李雪莉

通識教育與職涯發展的關聯,在於它培養跨界思考的能力。通識教育並非僅是補充專業知識的「營養學分」,而是幫助學生建立多元思考框架的基石。
「我們應該要讀詩,要讀小說,要讀文學,因為這些能讓我們用不同的概念去思考那些習以為常的事物。」
深入瞭解
【本期專題】
通識課程與AI創新教學
從AI素養到創新教學:通識課程的變革與挑戰
「通識課程與AI創新教學」研習由政大李蔡彥校長致詞,強調AI技術突顯「非AI素養」— 批判思維與人文關懷的重要性。陳淑敏教授解析國際AI素養架構,引用UNESCO教師AI能力架構,提倡外顯化學習活動與以人為本原則。鍾志鴻副教授介紹AI教學工具,主張引導學生善用AI並培養獨立思考。劉柏宏教授闡述通識課程應具「貫穿」與「SPAN」特性,提出「通識A&I Give me 5!」概念,強調融合五個「A」與五個「I」的核心要素,建構有機學習歷程,助學生實現無限可能。
深入瞭解
通識課程的A&I/劉柏宏

 五個A代表通識教育的階段和目標:「Appeal(訴求)」是明確提出課程主題訴求,展現其價值;「Aspire(渴望)」是激發學生對知識的渴望和學習動機;「Articulate(連結)」是幫助學生連結不同領域知識;「Aware(感悟)」是引導學生對學科本質產生深刻感悟;「Appreciate(欣賞)」是培養學生欣賞課程內容的能力。


五個I則代表教師的角色和策略:「Invite(邀約)」是邀請學生參與學習,創造友善環境;「Inquire(探究)」是鼓勵學生主動探究問題;「Instruct(指引)」是提供必要的知識指引和方向;「Impact(影響)」是對學生產生深刻持久的影響;「Inspire(激發)」是激發學生未來持續發展的動力。

深入瞭解
無通不深耕──從臺灣高教革新看通識/黃俊儒

黃俊儒教授指出通識教育的兩大功能為「養成自由人」與「面對社會變遷」,應培養學生的「認知(硬技能)跟非認知(軟技能)互相滋養、纏繞的能力」,呼應了朱敬一院士的「貫串」與劉柏宏教授的「通識A&I Give me 5!」概念。

深入瞭解
【特色課程】
性別與當代臺灣家庭/李雪菱

「性別與當代臺灣家庭」課程透過影片、自主學史及劇場演出三大特色,鼓勵學生將生活問題帶入課堂進行反思與解決。教學環境強調安全感與信任感,重視對話而非紙筆測驗,並與大學社會責任結合。課程實踐「理解差異、與差異交朋友」的理念,在跨領域空間中激發學生多元思考與溝通能力。

深入瞭解
【優良實務學校特別報導系列】
斜槓的意義,是讓你長出自己喜歡的樣子:
中山大學西灣學院以通識打造斜槓青年培養皿

通識教育不僅奠定基礎,相較於專業,更能因應快速變遷的職場環境。中山大學社會學系特聘教授兼西灣學院院長王宏仁指出,專業技術易被淘汰,如他商科所學的貿易報關技術已不敷使用。重要的是培養基礎能力與邏輯思維,學會提出好問題。他從微積分重修的經驗領悟到邏輯推理的重要性。西灣學院致力培育具備基礎功、好奇心與跨領域能力的「斜槓青年」,讓學生能在畢業後自由發展,如同在肥沃土壤中成長。
深入瞭解
【出版品】
博觀通識:國立大學
【下期預告】
專題報導:AI驅動的教學革新
教育部提升大學通識教育中程計畫
電子信箱: iger.edu@gmail.com
地址:國立政治大學 臺北市文山區指南路二段64號藝文中心3樓創意實驗室